孩子對父母依戀關(guān)系的產(chǎn)生是其安全感、自尊心、自制力、社會技能的起源。建立了親密而溫暖的依戀關(guān)系的孩子能夠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壓力與挫折。那如何與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戀關(guān)系?10月25日,在由南方都市報與惠兒堂共同主辦的南都惠兒學堂上,中國認知心理治療學組成員、廣東省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常務理事、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yī)院副主任醫(yī)師、惠兒堂專家郭揚波博士,廣東省委機關(guān)幼兒院馬海英副院長給父母們講述了如何幫助兒童形成安全依戀關(guān)系。
個案
在郭揚波看來,不能小看嬰幼兒對母親的依戀,不能將其視為包袱,或者愛理不理,在嬰兒生命的最初3年里,一個主要任務是使孩子至少對一個人產(chǎn)生依戀感,否則,這個孩子在今后一生中都有可能不會和人進行正常的情感交流。他認為,三歲前是建立兒童安全依戀的“機會之窗”。而一線的教育工作者、馬海英副院長和在場家長分享了兩個案例。
1愛哭的小男孩,什么都用哭來表達
天天是個愛哭的小男孩,不管遇到什么事,他都不會說,而是用哭來告訴大家。提問到他,他總是扭扭捏捏地站不好。大運動量的活動他不感興趣,因為他的動作不太靈活,總是無法達到標準。自理能力差,做事磨磨蹭蹭;吃東西較挑食。但他對學習很感興趣,特別喜歡英語,認字本領(lǐng)很好。
◎分析忙碌的父母,缺乏陪伴,孩子安全依戀缺失
馬海英副院長說,這個小孩到幼兒園一段時間了,每天老師都是抱著他,給他講故事,或者傾聽他說話,慢慢地他哭的次數(shù)減少了。后來,我們了解到,他的父母是公務員,每天的工作都很忙,沒時間跟孩子相處,親子活動少之又少。
郭揚波博士說孩子的這種表現(xiàn),其實也算是安全依戀的缺失,但屬于一種抵抗型依戀。父母工作忙,較容易情緒化,這樣傳遞給孩子的就極可能是“焦慮、糾纏、哭鬧”,對待這樣的孩子,最好的辦法是“傾聽、理解、尊重、滿足”。就是父母無論多么忙,都要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每天都要有一段相對固定的親子獨處時間。即使父母經(jīng)常出差,也跟孩子有個約定,每天抽出半小時來進行電話溝通,彌補不在身邊的遺憾。
2與爸媽分離沒有哭鬧,對玩具沒興趣
幼兒園剛開學,珺珺的與眾不同便引起了老師們的注意。早晨來園時,與有的孩子哭鬧不同,珺珺在與爸爸或媽媽離別時沒有哭鬧,在幼兒進行游戲時,他對于豐富多彩的玩具沒有半點新奇。他總是靜靜地坐在一個遠離同伴的角落里。
◎分析回避型依戀的孩子,上初中后易產(chǎn)生社交恐懼癥
馬海英副院長說,這個孩子似乎很乖,但是這種乖超過了他的年齡范圍。跟孩子家里人接觸了解到,原來孩子在上幼兒園前,被送到爺爺奶奶家居住,一直待到上學才回來跟父母相處!拔覀儑L試著與珺珺多交往,多跟他一起游戲,他慢慢地喜歡上幼兒園的老師了,連跟家里人一起外出游玩時,也要邀請老師一起前往,把老師當成了自己的親人。”
郭揚波說,把老師當成了親人,是好現(xiàn)象,但也算是不好的現(xiàn)象。首先,孩子接納了老師,這是好的,但老師不可能跟隨孩子一輩子,孩子始終要升學的,那面對陌生環(huán)境,他將如何應對?孩子的這種表現(xiàn),也是屬于依戀,只不過是“回避型依戀”。父母“過度冷漠或熱情”,容易造成孩子“冷淡,退縮,被動”,最好的做法是父母要“傾聽、陪伴、鼓勵、引導”孩子。
回避型依戀的孩子上初中后,易產(chǎn)生社交恐懼癥,認為這個世界沒意義,對任何人都沒感情。因為他沒體會過愛,每做一件事情就當是完成任務樣,沒自己的追求和動力。對待這樣的孩子,父母最關(guān)鍵的態(tài)度是“接受”。“接受”就是無條件、無情緒地接納。而有的父母雖對孩子好像很民主,但他們卻在“忍受”,即勉強自己,帶著情緒去忍受孩子的行為,這種情緒孩子是感受得到的,他們并不認為父母在認可自己。我所說“接受”,就是把孩子的一切都看成是正常的,底線是只要孩子安全,那么他想干什么就隨他,不要呵斥制止,因為孩子還在探索世界的階段,他的一丁點小出格也源于他自己的嘗試,如我們就此制止他,他以后可能會更退縮。但如果我們接受他,他就會有“這個世界可以接受我”的良好體驗。
課堂
依戀形成的三個階段
依戀不是突然就產(chǎn)生的。依戀形成分為三個階段:
前依戀期:(出生-3個月)也稱為“無差別的反應期”。這個階段的寶寶看見或聽見任何人都會向那個方向轉(zhuǎn)過去,眼睛會骨碌碌地隨著人的移動而移動,對他發(fā)出微笑和咿呀語等。這個時候的寶寶并沒有與媽媽發(fā)展起獨特的一對一的依戀關(guān)系。
依戀建立期:(3個月-8個月)也稱為有“差別的社交期”。此時寶寶對其他人仍是友好的,但對母親或照顧者的反應越來越頻繁,有母親在場,會主動尋求媽媽抱,會追隨媽媽的腳步。
依戀明確期:(8個月-3歲)這個時期,當撫養(yǎng)者離開,寶寶就會變得大哭大鬧。因為,隨著孩子運動能力的發(fā)展,他開始主動去探索這個世界,但是世界對他既新奇,又是充滿恐懼的。這時媽媽就是孩子安全的大后方,當孩子需要安全的時候,就會回到媽媽身邊回到撫養(yǎng)者身邊。所以一旦媽媽不在視線范圍內(nèi),對孩子而言是極為不安的一件事。
依戀的三種類型
大多數(shù)小兒的依戀類型是安全型的。這類小兒與母親在一起時能安靜地玩,母親在場能使小兒感到足夠的安全,此時他對陌生人的反應比較積極,能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進行積極的探索和操作。這類小兒并不總是依偎在母親身旁,當母親離開時,他(她)的活動會受影響,并明顯表現(xiàn)出不安和尋找,但當母親重又回來時,他會立即尋求與母親的接觸,并很容易地平靜下來繼續(xù)玩兒。
另有一種為不安全的抵抗型依戀類型。這種小兒非常怕與母親分開,每當母親將要離開時就顯得很警惕,如果母親要離開他(她),他(她)就會表現(xiàn)出極高的反抗,會大哭大叫,但當母親回來后,他(她)對母親的態(tài)度又是矛盾的,既尋求與母親接觸,又反抗與母親接觸,即使是和母親在一起,他(她)也不感到安全,也不能積極地進行活動。
還有一種是回避型的或叫無依戀類型。這類小兒母親在不在場都無所謂,即使歡迎母親的到來也是很短暫的,他(她)對母親的離開及回來沒有什么特別的反應,接受陌生人的安慰就像接受母親的安慰一樣,這種是沒有對母親形成特殊的依戀。
支招
建立安全依戀,盡量不要分離喂養(yǎng)
郭揚波認為,安全依戀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首先,父母與兒童建立良好的依戀關(guān)系,兒童會把父母作為“安全基地”,積極而放心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提高智力水平。其次,安全依戀的建立,使兒童在心理上產(chǎn)生安全感,從而形成對他人和周圍世界的信任感,對環(huán)境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很好地與他人進行交往。第三,安全依戀的建立,能使兒童具有穩(wěn)定而快樂的情緒,并有利于親子之間良好的情感互動關(guān)系建立,也有利于兒童有效地進行情緒的調(diào)節(jié),減少對環(huán)境壓力造成的不適而引發(fā)的消極情緒。
如何建立安全依戀?郭揚波建議,父母可從以下五方面做嘗試。第一是,父母對孩子需求要敏感,如提高做母親的敏感性,及時地應答孩子的需求。第二,對孩子多接受少拒絕,按照孩子需求去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不要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孩子。千萬不能自己心情好時和孩子玩耍,自己心情不好時遷怒于孩子。第三,與孩子活動多配合少操縱,在各種游戲及日常生活中多參與孩子的活動,但應盡可能讓孩子演主角。第四,多和孩子做親密的身體接觸,嬰兒撫觸操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特別是在孩子哭鬧不止的時候,給予他最真誠的擁抱。最后一點,盡可能不要分離喂養(yǎng)。
鏈接
玩沙盤游戲,了解自己,了解孩子
三歲前是建立安全依戀的“機會之窗”,三歲后是否仍有機會彌補?在現(xiàn)場,家長李女士分享了自己的案例。她認為,通過沙盤游戲,她跟孩子之間有了進一步的有效溝通。沙盤游戲或許是家長更多了解自己和孩子的一個窗口。
李女士兒子今年7歲,學習習慣不太好,抵觸語文和數(shù)學課,常拖欠作業(yè)。在百般無助下,她來到了惠兒堂與廣州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共建的“兒童心理健康實踐基地”,進行了沙盤測評!皵[在我面前的是一盤沙子,我撥開沙子,露出了一片藍色的‘海洋’,我心里很向往這片海洋,看著它,我居然有‘哭’的沖動!崩钆空f,她隨意地挑選物件擺放在沙盤上。沙盤師告訴她,其中有一個小男孩,潛意識里她認為是自己的兒子,這個小男孩被擺放在沙盤的最前面,給了她很大沖擊力,由此,她兒子是自己目前最大的壓力……經(jīng)過分析,李女士說,她看清楚了自己的處境,也放松了心境。
而沙盤師也在兩周后給她發(fā)了一份關(guān)于她兒子的沙盤分析報告。孩子的潛意識里,并沒有多少安全感,但孩子仍有上進心,希望輕裝上陣……李女士說,現(xiàn)在她開始了解孩子了,她覺得沙盤測評幫助自己了解小孩的變化,重建安全的親子依戀關(guā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