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參觀中,“互聯(lián)網+”在電網管理中的應用給調研團留下深刻印象。
信息時報記者 葉偉報 攝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李丹) “原來電網里包含著許多高科技,城市的變電站比我們想象中美……”昨日,在由南方電網廣州供電局與清華大學共同舉辦的“電石成金·清華學子與經濟學者進央企”調研活動座談會上,不少清華學子紛紛發(fā)言。據悉,在11月18日~21日期間,清華學子與來自政府、高校、科研機構等社會各界的經濟學者組成調研團走進廣州供電局,通過現場參觀、實地走訪、深入座談等方式,全面了解電網企業(yè)的發(fā)展。
“互聯(lián)網+”應用到電網管理
11月18日,調研團首站來到廣州電網的中樞大腦——廣州電力調度控制中心。據了解,廣州電網是西電東送的重要落點之一,一方面供電負荷密度大,另一方面電網結構相對薄弱,電網管控難度較大。廣州供電局探索建立了“調控一體、主配協(xié)同、營配聯(lián)動、快速響應”的特大型城市電網管控模式,在機制上提升了電網故障處置效率和客戶服務響應效率。
在參觀中,“互聯(lián)網+”在電網管理中的應用給調研團留下深刻印象。據了解,近年來廣州供電局自主開發(fā)了現場安全監(jiān)管APP、低壓故障快速復電APP等系列應用,在工作過程可監(jiān)控、追蹤、評估等,不斷提升快速復電效率,減輕運維壓力。根據現場演示,一旦某處電路出現故障需要維護,檢修工人根據手機APP隨即接單前往故障發(fā)生地,其出發(fā)、到達時間及全程軌跡可實時查詢,方便快捷。在廣州供電局客戶服務中心,調研團在24小時營業(yè)廳實地體驗網上營業(yè)廳、掌上營業(yè)廳等服務,了解供電服務渠道建設的歷程。
“電磁感應”小于吹風機
變電站建在小區(qū)附近有輻射?這是許多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關心的問題。調研團帶著疑問,隨即來到與廣州供電局僅一墻之隔的220千伏天河變電站。
據了解,該站建于1987年,主要負責天河區(qū)域的供電。全國首席電力科普專家蟻澤沛介紹,變電站必須建在用電負荷的中心,才能確保周邊區(qū)域可靠供電。對于“輻射問題”,廣州供電局工作人員現場進行了測試,發(fā)現變電站的電場強度遠遠低于國家標準的限值,其產生的電磁輻射甚至小于電吹風、冰箱等家用電器,而且國內變電站建設標準要嚴于國際標準。
廣州珠江新城作為城市CBD,也是廣州用電負荷最密集的地方。在如此的高負荷密集區(qū),平均每500米就有一個110千伏變電站。在19日的走訪中,記者跟隨調研團來到這寸土寸金的地方,參觀隱藏在高樓大廈中的變電站!霸瓉碜冸娬疽部梢院苊溃古c環(huán)境如此融合!痹趶V州圖書館和麗思卡爾頓酒店隔壁,外形時尚的綠色110千伏凌云變電站坐落在這里,學生們感嘆于這種獨特的環(huán)保設計。
電纜隧道有了巡線機器人
在調研期間,清華學生還走進廣州供電局南沙培訓基地,體驗爬桿、觸電等業(yè)務相關內容,真實感受作為電力工人的日常一天。在珠江新城地面下10米是潭天電力隧道,里面有多條220kV和110kV電纜線路。這里沒有空調,悶熱的環(huán)境下電工們仍然需要穿上長袖棉質工作服完成檢修工作,將電力送到每家每戶。
為了降低人力成本,廣州供電局自主開發(fā)了隧道巡線機器人及架空線路巡線飛行器,F場,學生們觀摩了這些電網“機器人”的運作,為高科技所折服,“現在機器人也能進電纜隧道巡線了,很高級!”
該局也于今年6月成立了PowerX創(chuàng)客中心,正在研發(fā)的項目有25個,包括帶電作業(yè)機器人、變電站智能巡檢機器人、仿真培訓系統(tǒng)、旁路電纜敷設履帶車等,這些研發(fā)成果投入使用后將大大緩解人手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