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門仁
教育公平是個很復雜的問題。在分班這個小切口上,也只能一個一個環(huán)節(jié)朝著公平的方向繼續(xù)努力,且行且觀察。
即將開學,最緊張的莫過于快要上一年級的新生家長,為了給孩子“選”個好班,家長們都絞盡腦汁。在全國各地,這幾乎都是一個普遍現象。有南京媒體報道,小學分班會盡量遵循均衡原則:老師均衡、生源均衡,所以家長怎么“打招呼”都是白打。
關于教育,父母永遠有操不完的心。為了孩子上一個好學校,孟母三遷不算啥,掏幾百萬元買學位房也得頂硬上;到了一個好學校,又想進一個好班級,找一個好老師。于是乎,托關系、遞條子、打招呼,辦法使盡,只求能讓孩子進一步“贏在起跑線上”。據此,網上還流傳著不少秘籍:比如選班要看哪個班教師子女多、特級老師帶班不一定好因為名師太忙、年級組長的班一定好,等等。此外,很多家長也有自己的“訂制要求”:孩子比較外向的,希望老師也外向;孩子比較皮的,希望老師嚴厲……分班看似小事,其實牽動了千千萬萬家長的心。
家長關于分班的焦慮,可以理解。一方面,是明面上的競爭壓力,只要高考還是按照分數錄取,就必然會形成事實上的“優(yōu)勝劣汰”,家長希望孩子碰到一個好老師,無可厚非。另一方面,則是“潛規(guī)則”的盛行。雖然各地教育部門都三令五申,義務教育階段不允許分快慢班,但實際上絕大多數學校都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名義上沒有快慢班,但是生源、師資都集中在個別班級,是精挑細選、優(yōu)中選優(yōu)。歸根結底,還是那個老問題:決定一所學校的等級高低、校長與老師的水平好壞,學生成績是硬道理。因此,無論有關部門怎么強調教育均衡,只要這一評價標準還在,學校就永遠會熱衷分班。在這種情況下,一些“腦筋活躍”的家長想辦法“打招呼”,也實屬無奈。
能否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象?站在家長的角度,學生競爭這一現象是無法改變的,不允許競爭存在,教育也就失去了本來意義,社會選材也就陷入盲目。但至少在義務教育階段,分班應當以均衡為前提?梢愿淖兊模环矫媸菑某绦蛏媳M量做到公平。比如在浙江一些學校,就采用“蛇形分班”和“教師抽簽”結合的方法分班:按照生源質量給學生排序,再進行蛇形排隊。例如一所學校一年級有10個班級,就按面試或成績把第一到第十的學生按順序分在1班到10班,再倒過來按第11名至20名的順序分到10班至1班,如此往復各班的生源就基本平衡。等到學生分完班之后,再由教師抽簽決定教哪個班。另一方面,最根本的還是要改變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和教師的評定標準。比如成績好的學校未必就等級高,因為本來在生源上就掐了尖,倒是那些學生成績提升幅度大的學校才更值得推崇,對老師能力的評價也是同理。這樣一來,學校和老師自然沒有動力再在生源上掐尖分班。
教育公平是個很復雜的問題,實際上社會對于這一命題的共識程度遠不如專家學者們所想象的那樣高。在分班這個小切口上,也只能一個一個環(huán)節(jié)朝著公平的方向繼續(xù)努力,且行且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