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前年傳出教師資格不再實行終身制的消息后,政策執(zhí)行的具體方法和時間表就備受關注。時隔兩年,答案終于浮出水面,昨天有媒體報道,教育部宣布,2015年,我國將全面推行教師資格全國統(tǒng)考,提高教師入職門檻,并打破教師資格終身制,實行定期注冊制度。
對于這樣一種制度變遷,過去不乏反對的聲音,其依據包括:其一,從教育領域的特殊性看,目前多數學校隸屬于事業(yè)單位,性質與企業(yè)不同,是一種非營利的組織。教師資格終身制向來被視為一種榮譽,它既是社會地位的體現(xiàn),客觀上也有利于穩(wěn)定教師隊伍。其二,教師雖被視為一種體面的職業(yè),但至今區(qū)域之間存在差異,一些地方教師稀缺,代課老師的問題尚得不到解決,在這樣的情況下,強調教師資格就顯得有些脫離現(xiàn)實。
文化方面雖存在不少爭辯,但其實問題不大,終身制主張受到認可的一大前提是,教師的水平有一定的保障。而客觀地說,由于過去忽視資格要求方面,教師隊伍質量的確存在良莠不齊的情況。在教育日漸現(xiàn)代化的今天,顯然考核的要求是必要的。事實上,目前對教師已有資格要求,所謂打破終身制,無非是對這一要求的強調與重申。問題的關鍵在于,當前是否有條件實施這一制度,具體又該采取何種考核方式,從而既能保證對資格的嚴格要求,又能維護教師隊伍的穩(wěn)定。
打破終身制后,教師群體將面臨企業(yè)職工一樣的境地,他們需要通過考核才能繼續(xù)這一工作。它可能不會對所有教師提出挑戰(zhàn),但對部分素質有待完善的教師群體而言,則可能面臨去留的問題。如果制度真的要按照這一邏輯來執(zhí)行,那么推廣它的前提就必須是,現(xiàn)有的教師隊伍之外有潛在的競爭者,一旦部分人員被淘汰,就有新的人員來接替。
在經濟相對發(fā)達的地區(qū),由于財政對教育的投入有保障,教師在收入和福利方面較為豐渥,一般來說,教師職業(yè)是很吃香,因此并不缺競爭者。但對于那些偏遠山區(qū)而言,教師供應得不到保障,甚至存在嚴重的流失現(xiàn)象。這些地方如果要強調教師資格,從目前的現(xiàn)實看,條件明顯尚不具備。這樣一來就面臨一個問題,是先增加落后地區(qū)的教育投入,提升教師收入水平,從而為強調教師資格提供條件,還是變通制度,優(yōu)先保障教師隊伍的穩(wěn)定性?
務實地看接下來恐怕只能變通制度,至于增加教育資源供應,則只能借此話題舊事重提。的確,每個行業(yè)都有它獨特的門檻,而教育領域對這方面的要求始終存在,如今通過制度來打造并維護教師標準,無疑是一個新的開始。只是,教師同樣有著經濟人這一身份背景,這意味著,只有這個工作體面且充滿吸引力,或者通俗地說,它的性價比足夠高,資格問題才不至于淪為空談。既然教師終身制將被打破,改變教育發(fā)展失衡的狀況是否也應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