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前,2014年北京高考《考試說明》在萬眾期待中開始向各區(qū)縣教研下發(fā),醞釀了好幾個月才面世的高考改革方案終于水落石出。甫一露面,語文科目的變化堪稱“翻天覆地”,微寫作、俗語對聯(lián)、理解性默寫……讓考生不知如何下手。但細細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雖然題目的形式變得新穎靈活,整體難度卻是不升反降,所以考生大可不必彷徨莫知所之,徒增恐慌情緒。需注意的是,此前市里曾統(tǒng)一出過一套測試卷,里面的很多題型都變成了《考試說明》的樣題,但樣題與東、西、朝、海四區(qū)的期末統(tǒng)考試卷卻有很大出入。
選擇輔導班當心被“忽悠”
《考試說明》中各項改革的要點之一,就在于為語文創(chuàng)造一個日常應用的語境。通過十余年的母語教學,把“高等”的語文帶給學生,讓學生們能夠?qū)W以致用,而不只是停留在死記硬背、考完就忘的狀態(tài)。但是,與考試改革相比,教材、教法的跟進速度相對滯后。這就需要:一方面,學生自己要具備搜集、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特別是新初一和新高一,三年后將面臨真正意義上的中高考改革,所以從現(xiàn)在開始,就要關(guān)注、收集考試真題,不打無準備之戰(zhàn)。另一方面,選擇一個確實有效的課外輔導班,也能讓備考少走彎路。
但需要提醒家長注意的是,在報班時,不要被所謂“獨家內(nèi)幕”、“最接近高考命題”等說法迷惑。真正應該關(guān)注的是,這家機構(gòu)是否針對考試變化,設(shè)計出了新的課程產(chǎn)品。不過,所謂新產(chǎn)品,并不是指考對聯(lián),就開個班,專門講如何對對聯(lián)。而是如何幫助考生以較快的速度,達到考試背后所要求的能力。確實,文科學習需要積累,但對于課外輔導機構(gòu)來說,把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歸咎于其個人“積累不夠”,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我們常說:“考試不僅是考學生,更是考老師”。特別是對于中高考把關(guān)老師來說,對考試必須具備敏銳的感悟力,并形成獨到的,能夠被學生所理解的解題方法。從這個角度來說,文科學習也有“刀法”。